客家傳統點心~親子齊力搗齊耙

0

【高雄訊】客家傳統點心「齊耙」,客語亦稱「粢粑」,高雄市立社會教育館於6月18日在苓雅區凱旋國小舉辦「客家美食~親子搗齊耙」活動,該場活動引親子及附近社區民眾參與,場面熱鬧滾滾。

當日的活動,主辦單位邀請教學經驗豐富的陳文榮老師蒞臨指導,陳老師表示:客家美食齊粑,閩南人叫「麻糬」,客家人稱作「齊粑」(音ㄑ一ˇ ㄅㄚˊ),「麻糬」和「齊粑」最大的不同點在於內饀的有無。「麻糬」是把花生粉、糖等配料包在糯米團中,「齊粑」是用手捏成小塊狀,可沾花生粉、芝麻粉或糖粉食用。古代客家人因家貧無法招待訪客,於是將剩飯搗勻加入花生粉、糖粉變成「齊粑」,生活在當時的貧苦環境所發展出來的美食。現在,勤儉好客的客家人,在逢年過節或廟會活動喜慶時,為了款待親朋好友,都會搗齊耙。老師接著說明搗齊耙的做法:早期勤儉的客家人會將糯米用飯甑蒸好後,再放入「舂臼」裡打,兩人用「舂臼槌」輪流搥打,為求打的均勻,另一人則在舂臼裏將齊耙翻轉,如果有控制好,經過木槌的敲擊,齊耙可以有很長的延展性,可以使其口感更Q更香,是大人、小孩都喜歡的美食。

陳老師輕鬆幽默的解說,讓現場的大小朋友聽得津津有味,小朋友在活動現場也參與老師發問的問題;陳老師講解完後,緊接著就要讓親子們親身來體驗「搗齊耙」!主辦單位將蒸煮好的米飯放入舂臼中,由親子們輪番上陣搗齊粑。只見小朋友們個個精神抖擻,躍躍欲試,紛紛使出渾身力氣舂打,米飯經過反覆搥打,變得綿密軟嫩,而黏稠的糯米糰,愈到後面,木槌愈難舉起,人站著也重心不穩,差點就被糯米黏過去,模樣十分逗趣,現場歡笑聲不斷。

就讀凱旋國小五年級的吳姓男學童,很喜歡齊耙(麻糬)QQ軟軟的口感,此次參加活動是由媽媽上網報名,一大早跟著媽媽參加活動的他表示在搥打糯米的過程很有趣,黏黏稠稠的感覺好特別;就讀幼稚園大班的何小妹妹迫不急待把搗好的齊耙(麻糬)帶回座位區,沾上花生糖粉,齊耙(麻糬)全都落入了肚子裡,直嚷嚷真是美味可口!

主辦單位社教館表示,搗齊耙的製作過程是結合眾人之力,家長與學童透過此項活動,既可為親子關係加溫,同時讓孩子在活動中了解古早味食材、體驗不同族群的民俗文化,增進親子間互動情感,更增添生活樂趣。

(圖由高雄市立社會教育館提供)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