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DIY創意打包帶 古典婉約包粽轉好運
【高雄報導】高雄市立社會教育館112年「親子共學巡迴列車」3月19日上午一早駛進彌陀區壽齡國小,由社教館館長沈坤佑帶領該館楠梓社會教育工作站23位志工夥伴一起為親子們服務。這次的活動作品是「打包帶編織~包粽轉好運」,吸引百餘親子熱情參與,場面熱鬧滾滾。
社教館館長沈坤佑表示,該館長久以來積極運用在地社區特色及資源,規劃多元親子活動,致力平衡各區教育資源,現在更結合公益信託巴巴慈善基金、財團法人張添永慈善基金會、南六企業及正忠排骨飯等熱心企業贊助經費,並整合所屬的11個社教站志工人力,把活動更深入本市各社區,不論是美食、手工藝、親子闖關、漆彈體驗…等活動,場場都獲當地親子的熱烈迴響。同時感謝壽齡國小蘇建洲校長及郭庭芳教務主任所帶領的堅強團隊,協助提供活動場域及桌椅等各項設備,民眾報名非常踴躍可說是秒殺。而蘇建洲校長也在百忙中抽空蒞臨現場,與親子們同歡,其樂融融。
該場活動亦和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家庭教育中心合作,由楠梓社教站召集人潘昭佑就「大手牽小手,進化新子職,打造心關係」主題宣導親職教育。
接下來就進入重頭戲了,「打包帶編織~包粽轉好運」活動指導老師是擁有豐富手工藝教學經驗的林惠棻老師蒞臨指導,林老師向親子們介紹主要材料是日常生活常見的「打包帶」,也稱為「珍珠帶」,顧名思義就是用來打包的一種材質,利用打包帶綑綁物品以方便收納或搬運,因為打包帶的可塑性高,打包帶經過設計及編織的手藝,能在生活中帶給大家一種特別有趣的新視野,增添生活樂趣,尤其結合繽紛的色彩更提高創意的發揮。
林惠棻老師採用傳統草編、竹編的技藝,把平日生活中常見的素材「打包帶」,透過創作巧思與設計,編織成家飾小物,既能當擺飾美化家庭,也能為生活勾勒出新氣象。此次「包粽轉好運」活動有2個作品要教給親子,一個是「轉好運」鑰匙圈,另一個是「粽子中國結吊飾」。
「轉好運」材料有2條打包帶、1個鑰匙圈、2個夜光珠、1條中心線。林老師按步就班指導親子先取出2條打包帶對折交叉成十字形狀,利用十字結一正一反的方式編織,先做完2層,取主線穿過鑰匙圈,然後穿入一顆夜光珠,再用大頭針穿過完成的打包帶當中心線,依序再編15-16層,完成長條狀後再旋轉角度成為「轉好運」,底下再穿1顆夜光珠打結即大功告成。用打包袋編織成流線形的「轉好運」鑰匙圈,2種顏色搭配出清新風雅,令人驚艷。
接著是做粽子中國結吊飾,材料有4條打包帶、1條中國結、2個夜光珠、1條流蘇。林老師教導首先將2條打包帶對折,其中一條成45度,另一條至中心點交叉壓挑,做成2組。此時左右兩邊會形成各4條線,先取中心2線交叉向左壓挑,其餘比照第1條線做法,形成粽子的第1個角,同樣方式再做2次,做成3個角後,即可收線。最後取中國結當主線穿上1顆夜光珠,再用大頭針穿過三角粽子,連接另一顆夜光珠及流蘇,打結後即完成作品。林惠棻老師利用橘、黃、綠、白、藍、粉等色澤的打包帶,交織折疊成色彩繽紛的造型粽子,搭配中國結、流蘇及夜光珠,顯得古典婉約,迎著陽光透閃出顏色變幻的線條。
活動中親子們很專心學做打包帶,編織過程中可腦力激盪、活絡肢體又可使人心境平穩、磨練親子的耐力與毅力。在結合每條不同顏色的打包帶折轉與穿梭的編織下,每成功穿折一次就會湧出一分信心,看著作品慢慢成形,心情也隨之開朗起來。
利用打包帶編織成可愛繽紛亮眼的美麗粽子和轉好運吊飾,既有型又好看,雖然成形前的編織交錯稍有難度,但經由林惠棻老師細心解說,現場志工從旁協助,讓大小朋友與家長更快進入狀況。尤其粽子造型已經不再專屬端午節的特徵了,因為粽子另一個含義就是「粽情粽義」,或祝福學生考試順利過關的「包粽」,在過年大家團圓的時候也可以代表一家人和樂融融,完成的作品送禮自用兩相宜。
活動中,唸幼兒園中班的林小弟和爸爸同心協力完成作品,掌握到訣竅後完成速度超快。劉恩慈小朋友和媽媽一同參加,喜歡動手做的她,開心完成自己的「轉好運」鑰匙圈和粽子中國結吊飾。蔡子萱也是由媽媽陪同參加,她覺得和媽媽一起動手學打包帶編織,好玩又有趣,雖然剛開始有點困難,但經過媽媽從旁協助,了解每條打包帶的縱橫走向,就輕鬆容易多了,她相當開心學到一項編織技能。
主辦單位社教館表示,藉由「打包帶編織~包粽轉好運」活動,讓小朋友從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東西,只要能發揮不同的創意觀念與想法,看似平凡的東西也可以變得很特別,「善用小巧思,創意無限大」,此次活動讓小朋友發揮巧手,從實作中學習,更能增進親子間的互動。現場親子們在活動中享受編織的樂趣,經過靈巧雙手,創作五彩繽紛的作品,亦可訓練小朋友手、眼、腦協調一致的功能,讓每位親子共度DIY的歡樂時光。
(圖由高雄市立社會教育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