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透過美感再造的視野 創造一座「關係美學」的校園

0

【台北訊】教育部自105年度起於全國推動「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今(112)年邁入第8年。校園美感環境的再造,不光是解決學校環境硬體的壞損困擾,更是積極開拓師生們停留校園內的公共情感聯繫平臺,學校透過計畫的申請,引導師生共同思索自己校園需要植入的藝術人文美感樣態,進而創造出檢視自身美學特質的機會,同時加深教師與學生或校園與社區之間的關係美學。本計畫委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成立輔導團隊,進入學校實際現勘訪視,並由教學場域出發,結合學校需求,再造出兼顧自然環境、在地文化及校園整體視覺美感之公共美學教育空間,計畫推動至今已協助97所學校營造出獨具特色的美感校園。

高雄市大寮區溪寮國民小學,學校座落於農村聚落的邊陲,被小型加工鐵工廠和農田所環繞,該校改造基地位於校園西側桃花心木林中,早期於樹林下所建置的生態水道與小徑,因維護不易導致損壞,變成校園內最危險與髒亂的角落。透過本次改造計畫,將碎化的水道填平後種植綠意盎然的草坪,營造成為操場跑道旁的純淨空間,讓孩子們有機會快樂地在校園中奔跑和重拾桃花心木林下的綠蔭風光。

此外,為了突顯溪寮國小農業社區的自然美學,並結合學校農業主題課程,透過改造計畫,疏通了河圳的淤泥,創造出學校與周邊的灌溉埤川河道邊界,在小河道上架設兩座可供參與授課的水橋與小亭;水圳上最顯眼的是一座可由學生們依動力機械原理拉抬升降、仿梵谷畫作中的荷蘭吊橋,充滿歷史與藝術的想像。另一座則為木構屋頂的休憩亭,孩子走進林蔭小路,穿過橋梁跨越水道,以水、農田、古厝等在地教材,引導孩子們從社區、土地、環境重新認識自己生長的所在,描繪出一條自己「家鄉的記憶步道」。

而南投縣立社寮國民中學,校園原懸掛的宣導看板與放置的盆栽,影響了校園整體視覺及動線,透過計畫的植入,以乾淨校園的意象出發,並結合學校的植物染課程,以校園內常見的植物「福木」的葉子作為染劑材料,而染劑所呈現出的黃色,便成為了學校的代表顏色「福木黃」。走進校園穿廊,可見兩側設計曲摺起伏的牆面,並於牆面上展示不同浸染程度的植物染織成果,同時花圃新種植的蔓花生,因循季節開出遍地黃花,呼應學校的代表色「福木黃」。本次改造計畫將校門到教學樓的穿廊場域鏈結在一起,融合自然色彩與課程元素,形成一條校園美感學習路徑,拓展學生的發現與探索的視野,在大自然中培養對「美的感受力」。

教育部表示,師生可從改造後的美感教育基地探索過去及想像未來,校園的改造及轉變,更促進學校與社區間共同的美感美學關係。本計畫所發動的探索環境到創造美感歷程,更進一步放大孩子們的眼界,同時於心中種下感受美的能力,並成為孩子們美感的養分,帶領學子們於將來發揮深遠的「影響力」。

(圖由教育部提供)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