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STEM+C 跨域共學網絡 賦予學生邏輯與創新能力

0

【台北訊】為提升中小學教師運算思維及跨域統整教學專業能力,教育部自108年起委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等4所大學辦理「PBL-STEM+C跨域統整學習扎根計畫」,希望增進學生邏輯與運算思維(Computational Thinking)能力,計畫團隊以資訊為工具,跨領域融入數學、物理、化學及自然等學科,並透過與日常生活習習相關的素材進行專題導向式的教學(Project Based Learning),引導學生從主題發想、分解問題、模式分析及邏輯推演等步驟循序漸進學習,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更透過「恆星-行星-衛星」星系分層合作的概念,於全國設置星球基地學校,以計畫大學為恆星基地,輔導區域內學校建立行星基地,行星基地再邀請周邊學校加盟成為衛星基地,組成校內與跨校共備研習小聯盟,目前已累計成立109個小聯盟、996個基地,其中高中職106所、國中263所及國小630所,彼此形成學習網絡,相互支持共學。

「這學期我最喜歡的課程,就是製作創意功能的部分,因為那是在枯燥乏味的會考前的時期做的,那陣子真的是腦子枯竭,但這個課題完全就是在逼我使用大腦,回想起來就覺得最有趣。」這是學生在畢業前給臺中市光明國中資訊科技老師蔡淑君的深刻回饋。

蔡淑君老師在校長和教務主任的鼓勵下,加入了計畫團隊教師培力,改變了她對教學的看法,開始將重點轉向培養學生的運算思維。在計畫團隊辦理的專題導向學習(PBL)研習中,她將原本的教材重新設計成PBL風格,創造出了引人入勝的「安全汽車設計師」課程,讓學生透過實際創作培養運算思維,學生於期末展示的創意功能相當驚艷。另外也搭配計畫團隊提供的NKNUBLOCK程式軟體公版教具,設計出「智慧教室冷氣」課程,讓學生學習物聯網的概念和實際操作;更融入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AI影像辨識等,開設「AI智慧創意捐款箱」課程,培養學生運算思維的同時,也讓學生們感受學習的樂趣。

學生在九年級畢業前的回饋中,表達了對課程的喜愛和認同。蔡淑君老師認為教育的真諦在於「以智慧啟發智慧,以生命感動生命」。她期許自己能夠透過不斷學習和成長,為孩子們帶來更多有趣而具啟發性的運算思維課程。

「能夠自由發揮創意,產出作品真是有趣好玩;小組合作挑戰問題,不僅能夠增進團隊凝聚力,還能精進自我成長;能夠解決生活問題,讓我很有成就感,還想再學!」這些都是國立臺南大學附小學生們上完課,普遍回饋的學習心得。

國立臺南大學附小王新昌、陳錦亭及王寧嘉老師於108學年度起成為計畫夥伴,從區域性的行星基地學校,到全國性的國小編輯小組召集學校,持續與專家教授及各縣市教師共備深耕,發展「多功能睡眠鐘」、「校園安全好智慧」、「空氣品質知多少」、「我與紫外線捉迷藏」等專題式學習課程,供全國參與計畫學校教師參考運用,將課程結合SDGs,並借鏡PBLWorks的課程發展資源,讓學生透過感受覺察、建構知能、想像實踐、公開分享等四個階段的PBL學習歷程,並運用運算思維與程式設計知能,以及計畫團隊研發的公版教具,探究與解決生活情境問題,提供學生們於十二年國教核心素養學習下實質的助益。在計畫主持人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林鴻銘院長的帶領、各子計畫教授們的指導及種子教師團隊的精進共備下,獲選2023年親子天下教育創新100獎項,深獲肯定!

教育部表示,教師透過PBL-STEM+C跨域統整學習扎根計畫的資源及支持,將科技學習概念融入課程設計,結合實務操作應用,培養學生運作思維、探究及分析能力,進而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及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體會與感受學習的樂趣,持續學習!

(圖由教育部提供)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