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年度「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成果分享會 擴大學習環境設計共創 加乘教育創新能量
【台北訊】教育部委託財團法人台灣設計研究院執行的「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是建立學校與設計產業合作機制的平臺,並以設計思考解決校園問題、以美感進行校園學習環境改造。112年度共完成16所學校的美感校園改造工程,於(14)日在松山文創園區舉行成果分享會,邀請參與改造計畫的學校及設計團隊代表現身說法,分享校園經過設計思考而產生的美感轉變,在提供學生優良學習環境的同時,也培養學生的美感素養、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並讓師生透過改造校園的經驗,運用到自己生活周遭環境,將美學融入生活。
教育部長期推動「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並深化辦理「學習環境」面向相關計畫,藉由美感連結校園環境,強化生活美感教育。其中「學美.美學」計畫自108年啟動,透過公開徵選學校及專業設計團隊,導入設計思考帶動教學創新與共創,以營造具美感且符合使用需求的學習環境,迄今已建立全國91所校園美感改造示範學校,並有30所校園美感改造案曾獲德國iF設計獎、日本Good Design Award等國內外共49座重要設計獎項的肯定。
本次學校改造標的相當多元豐富,並呈現出教學環境的需求趨勢,包含回應特殊教育及輔導諮商需求增加,強調普特共融、心理輔導與陪伴的「共融傾聽」類型;利用所在地區的特色文化開發出獨樹一幟的活教材,讓學習觸角從原本的課堂向外擴展延伸,啟發學生在知識與體驗上有更多可能性的「特色」類型;以及因應教學創新與學生學習探索方式,而亟需轉型跟進的教學場域,並擴大學生多元參與的「探究參與」類型。
「共融傾聽」類型案例如陪伴學生探索自己的宜蘭縣立五結國民中學諮商輔導空間、實踐普特融合提供特殊教育學生適性支持的臺南市新化區新化國民小學知覺動作訓練教室等;「特色」類型案例如位於新竹製茶重鎮的國立關西高級中學,擁有全臺唯一且歷史悠久的製茶實習工廠,惟因時代變遷與產業式微,使曾見證臺灣茶業歷史的珍貴機具逐漸閒置。設計進場後,校內聯合各科別老師們進行課程合作共備,並與設計團隊開發出全新課程「製茶學:製茶設備之演進」。以此為基石,設計團隊不僅將實習茶工廠的內部空間重新規劃為教學、實作及展覽三大區域,更規劃動線,以沈浸式鋪陳茶產業文史的展示層次,將實習茶工廠打造為製茶產業博物館「關西製茶所」,延續老茶工廠的文化與精神。
「探究參與」類型案例如以「戶外教育」為校內特色課程主題的雲林縣古坑鄉華南實驗國民小學,學生透過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報告及展示等各式的PBL(Project-Based Learning)專題式學習模式,轉換並應用不同的學習策略與工具進行課堂討論。因此,設計團隊開發出移動式白板車作為教室裡的主角,在空間裡形成由小至大的「版面」,提供學生可以依不同規劃及程度進行連續性表達、溝通及反饋的學習模式,建造「想法放大室」實踐PBL課程的核心價值與精神。
「學美.美學」計畫走過五個年頭,更加重視如何驅動學習與環境的創新循環,創建一個讓教育者、設計者、使用者都能充分對話的機制平臺,更是本次改造過程中重要的目標之一。苗栗縣三灣鄉三灣國小大坪分校所改造的食育教室「大坪小食堂 Food Lab」,便由設計團隊協同學校老師規劃木工課程,將課程內容與學生們校園生活轉化為故事文本後,引導孩子們繪製出想像各異的情境插圖,並以此作為造型元素。透過由學生親手打磨木片、鑽孔、上色等參與實踐過程,打造出三灣國小食育教室的櫥櫃上獨一無二的造型門把,是這次校園改造過程中、最珍貴也最亮眼的存在。
高雄市立新莊高級中學的公民專科教室改造,更是首度將學生納入「改造團隊」之一,由校方、設計團隊及計畫團隊共同規劃,以公民科教學場域改造精神為基礎,透過課前的問卷普查及4堂「公民審議×參與式設計」的課程,帶領學生以參與式設計的方式加入校園改造行列,匯集出以「學生為使用者中心」的設計意見,並納入改造方案中。同時也將同學們實際走進左營與鳳山等舊城區所採集到的地方色彩,再製成影音實作室的簾幕圖樣,讓新莊高中的公民教室不僅更貼近生活,並延續師生共創的集體記憶。
「學美.美學」計畫開創出超越傳統式主題學習空間的想像,為現今甚至是未來的學習環境,引領出不同與一般的光芒。為擴散校園改造的示範效益,自即日起至11月20日在台灣設計館(位於松山文創園區內,免費參觀)推出「CLASS PLAY 走進.學美」展覽,期待透過詳盡解析本次校園學習環境的美感改造案例,讓全國學校持續接力,從學習趨勢的改變,看見教學創新場景,打開學習環境更豐富多元的想像力。更多有關「學美.美學」計畫最新資訊,請至計畫網站瀏覽或查詢(https://campusfield.design.org.tw/)
(圖由教育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