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數成人罹代謝異常脂肪肝! 中山大學攜產學熱議因應之道

0

【高雄訊】臺灣40歲以上的成人近半數罹患代謝異常脂肪肝!國立中山大學代謝異常脂肪肝卓越研究中心、台灣肝臟研究學會及高雄醫學大學合作,首度於高雄舉辦亞太肝臟研究學會脂肪肝主題研討會,(29日)盛大開幕。中山大學副校長、代謝異常脂肪肝卓越研究中心主任兼大會主席余明隆指出,全球約有四分之一的人具脂肪肝,是最常見的慢性肝病,國人罹患比例為25%至30%,40歲以上成人罹病率更高達40%至50%。研究發現,雖然稍微肥胖、有輕度脂肪肝的人,可促進B型肝炎清除;但若同時有代謝異常,則容易引起肝病惡化。根除之道就是改變生活型態、促進代謝機能及飲食控制。

本次會議匯集來自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西班牙、澳洲、以色列、日本、南韓、泰國、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及蒙古等14國、全球近百名病毒性肝炎、代謝、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肝癌專家學者,共同研討牽涉廣泛而複雜的代謝異常脂肪肝(Metabolic 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 MAFLD)議題,並進行專題講座、科學會議、專業課程及分組討論,發表近200篇研究論文。

中山大學副校長、代謝異常脂肪肝卓越研究中心主任,同時也是亞太肝臟研究學會脂肪肝主題研討會大會主席余明隆表示,脂肪肝的成因,是由於肝臟接收的脂肪過多,以及胰島素阻抗相關的代謝不良或不完全所造成的脂肪堆積,形成惡性循環。脂肪堆積也會造成氧化壓力與肝臟發炎,長期下來可能會導致肝纖維化、肝硬化,甚至肝癌。近20年來,因社會型態與飲食習慣西化,罹患脂肪肝的中小學生數亦逐年上升。

「代謝異常脂肪肝的第一死因不是肝病,而是心血管疾病。」余明隆解釋,造成代謝異常脂肪肝的因素十分複雜,以非酒精性引起的肥胖最多,但也會與B型肝炎、C型肝炎等病毒性肝炎產生交互作用;還有血壓、血脂、血糖三高,以及代謝症候群,都與脂肪肝相關而互為因果。脂肪肝不只會造成肝臟疾病,也很容易導致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研究發現,代謝異常脂肪肝第二死因才是肝硬化或肝癌等肝臟相關疾病,第三死因則是肝臟以外的癌症。「脂肪肝其實與很多癌症相關,這在過去是比較少見的。」

「代謝異常脂肪肝最大的問題是,患者幾乎都沒有明顯的症狀;很多人甚至都到肝癌、末期肝硬化才會出現不適」,余明隆建議,一定要定期做腹部超音波健康檢查,才能及早發現。目前最好、最基本的改善方法就是改變生活型態、促進代謝機能及飲食控制。由於70%的脂肪肝患者都與肥胖相關,如果能減掉現階段體重的5%至10%,就能明顯降低肝臟脂肪堆積與發炎程度;若能減重10%以上,甚至還能逆轉肝纖維化。

余明隆在會中發表「病毒性肝炎與代謝異常脂肪肝間的交互作用」,談到過去代謝異常脂肪肝研究為了單純化,將一些可能造成肝臟發炎的其他因素先排除,但在東方國家中,有近15%至18%的民眾罹患B型肝炎或C型肝炎。近期研究發現,B型肝炎患者有三成具脂肪肝,C型肝炎患者則有四至五成具脂肪肝。脂肪肝病人有C型肝炎,病程會更嚴重;C型肝炎病人有脂肪肝,病程也會更嚴重,兩者是互相影響、互相加重的。但在B型肝炎呈現的樣貌則不同,研究發現稍微肥胖、有輕度脂肪肝的人,可以促進B型肝炎清除,也比較不會有肝硬化和肝癌,兩者間會互相拮抗。但若是等到脂肪肝程度加重、代謝異常明顯時,對B型肝炎病程還是會互相加重。這些因素過去雖被西方國家排除和忽視,但現今研究結果瞭解到應該將其他因素綜合考量進來,給予臨床照護很大的指引,東方國家應該重視並深入探討。

臺灣的B型肝炎、C型肝炎及肝癌研究,在全世界舉足輕重。余明隆坦言,在脂肪肝領域,比起歐美國家,臺灣大概晚了10年才開始變得顯著,脂肪肝罹病率與發生率逐年上升,也有越來越多人產生肝纖維化及肝癌。以美國而言,脂肪肝已經變成肝硬化、肝癌及需要肝臟移植的主要病因。「如果臺灣沒有好好控制,可能在10到20年後,也會走向這條路。」余明隆說,東西方國家的脂肪肝呈現樣態不同,值得進一步探討成因;脂肪肝疾病其實是可以預防的,因此舉辦會議提早因應。臺灣未來的脂肪肝研究,必能提供世界良好的參考與佐證。

台灣肝臟研究學會表示,代謝脂肪肝病主題研討會為首次抵臺舉辦的國際重要會議,顯現臺灣肝病醫學界的重要性與貢獻度。會議邀請到中央研究院院士、臺灣肝膽腸胃科醫師陳培哲,雪梨大學醫學與健康學院教授Jacob George,前行政院長、病毒肝炎診斷權威陳建仁等人,皆為全球肝病醫學界執牛耳的傑出學者,融會臨床與學理研究,分享所有與會人員最寶貴的經驗與見解。來自各國的研究學者齊聚一堂相互交流與學習,共同研討肝病學和多學科知識的最新進展,對代謝異常脂肪肝疾病的防治貢獻心力,並建立國際合作的有效管道。

(圖由國立中山大學提供)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