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成功大學表演藝術與行政管理暨月光音樂劇社區共演 物換心移訴情衷
【台南訊】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暨戲劇碩士學位學程辦理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及教育部第三期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大學特色類深耕計畫–結合表演藝術跨域與科藝人文暨永續發展之社會實踐教學研究計畫與惡地協作 2.0:H.E.A.R.T.串起共學、共做、共感的淺山心生活USR計畫,由藝術研究所暨戲劇碩士學位學程「表演藝術與行政管理」之課程引領學生透過理論與實務教學形式,以歷史人文專題及科技設備帶領學生前往高雄木柵、內門、快樂農場、木柵巖、月世界等,運用無人機了解地形、場域,並且行走150多年前的馬雅各與湯姆森在高雄內門木柵等文化路徑。
本校強化高教大學院校社會責任深耕,以「人才培育」與「在地連結」方式,引導大學以人為本,從在地需求出發,透過理論與實務大學社會實踐教學形式,結合高雄內門木柵社區及木柵國小等場域,以當地人文及文化路徑等特色,從「交易」與「文化」為題,延伸展覽、文本、手繪本及AI生成音樂等形式創作,並主動積極連結跨區域資源,協助城鄉教育,以「文化路徑」連結「表演藝術與行政管理」課程,將於6 月 2 日下午15:00-1700,假高雄市內門區木柵國小共同進行社區共演活動,高雄市內門區木柵國小,以「交易」出發,進行一人一故事,交換心情的互動式演出,結合當地集穡室family樂團的月光音樂劇,透過音樂與歌聲緩緩向觀眾述說馬雅各醫生來到Formosa的淺山地區傳福音,與湯姆生一起前往西拉雅部落赴約的故事。
成大藝術研究所副教授馬薇茜說明:此次帶領成大學生落實大學社會責任並藉由互動式劇場交換心情的音樂故事為出發,希望同學們打破對交易世俗金錢交換等之觀念,而是一種心靈與情感行為的展現,故特別以「物換心移訴情衷」為名,藉由一人一故事與交換心情的互動式劇場演出,透過互動式表演的力量促使觀眾共感並回憶,希望人生的交易,是相知相惜,從交換故事,交換經歷,交換心情,連接起「心之線」,展現藝術的共感力與傳染力,結合大學社會責任(USR)與社區,讓參與者傾聽彼此的故事,分享自己的過往,使內心得到慰藉與療癒,也期盼藉由這次社區共演結合人文關懷及表演藝術來協助地方,共同推動與實踐對木柵社區發展出有意義與在地價值,展開實踐行動之理念,進而也強化大學教育的社會實踐意義。
參與本次課程的學生有成大藝研所吳婉綾、廖今鈺及戲劇碩班袁丞揚、蔡為奐、陳浩愷與心智科學原理與運用博士班馮書軒和成大化工系丁以婕、心理系黃國倫、測量系黃靖涵、計畫助理盧思羽與張睿涵同學等人表示,大家深入木柵內門的文化路徑探索收集人文歷史脈絡進行創意發想,從教室走出戶外的空間環境,集體嘗試與社區民眾共演的心情故事,藉由展演很高興能夠收到觀眾們交流互動的心情回饋,訴說著形形色色,屬於心與心的情感交換。「儘管我們與觀眾不認識彼此,但透過交換故事牽起絲絲因緣線,拉近心的距離」,並將心靈小卡轉換為情感音樂,讓藝術的動能創造了無限可能的豐盈與感動。
此次成大師生「物換心移訴情衷」於內門木柵國小與社區民眾共演,透過互動式劇場表演的力量,演員穿梭在社區民眾之間,促使觀眾拾起回憶與共感,大家互相交換故事,交換經歷,交換心情,連接起「心之線」,展現藝術的共感力與傳染力,結合大學社會責任(USR)與社區,讓參與者傾聽彼此的故事,分享自己的過往,轉換為專屬情感的音樂篇章,使心情感受淨化的能量,內心也從中獲得慰藉與療癒的藝術新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