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參加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研究(ICCS)2022成果表現

0

【台北訊】2023年11月28日下午5時臺灣與國際教育成就評鑑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IEA)同步發布「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計畫2022」(International Civic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Study,簡稱ICCS)結果,本次雖受COVID-19疫情影響,全球仍有24個國家約8萬2,000位學生參與,我國共159所國中積極配合參與,各校抽取八年級學生一至兩班,共5,227位學生參加評比,我國不僅參與率高,更因為在疫情期間仍積極落實線上教學、停課不停學的政策下,學生學習不間斷,因此表現十分亮眼。

在公民素養的重點表現,主要調查結果如下:

(一)知識內容面向:在公民認知測驗上的整體平均得分為583分,高於國際平均值(508分),在參與國家中排名第一,且近九成學生屬於高標。

(二)情意態度面向:對族群與性別平權、移民人權支持度均居首位;對政府組織信任度高;對於環境保護意識的敏感度高,國際排名第一。

(三)行動參與面向:善用數位、社群媒體了解或參與政治,且依據媒體特性善加利用;在校園內能積極參與活動,且高於國際平均,提出自己對公共議題的見解,並在校園中實踐權利與責任。

我國學生在此次公民素養調查的表現優異,顯見十二年國教社會領綱公民科強調學習探究與素養導向教學,符合國際公民教育趨勢,教育部推動以下策略,提升學生公民認知及素養:

(一)引導學生探究學習,並與生活經驗進行結合

  新課綱強調引導學生探究學習,並與學生生活經驗進行結合,因而各領域教學,除教科書既有知識內容外,亦透過「精進教學計畫」及「活化課程與多元學習計畫」,支持地方政府辦理素養導向教學之研習及社群活動,使不同領域學科教師,以自身專業以專題發表、社區走訪、議題探討、分組討論等多元教學方式,讓學生從生活經驗觀察問題,思考問題成因並討論解決方式;另,彈性學習課程亦強調統整、主題式跨領域課程設計,透過「活化課程與多元學習計畫」支持學校辦理彈性學習課程,藉以結合社區資源,發展特色課程。

(二)透過三級輔導機制,協助教師增能

十二年國教社會領域為部定課程,國民中小學每週實施3節,社會領域教科書依據課綱編審,每位學生均會實施公民與社會相關課程。為推動國民中小學課程與教學,本部透過中央-地方-學校之三級輔導機制,成立社會領域中央輔導群,協助各縣市地方輔導團舉辦教師增能活動,增進教師教學知能,提供有效教學輔導策略,並開發及整合公民教育之相關教學及人力資源。

(三)落實性別平等教育及多元文化教育

我國近幾年強調性別主流政策與多元文化教育,為落實性別平等教育,教育部設置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國教署亦積極透過性別平等教育議題中央輔導團(下稱性平央團),發展及推廣性別平等教育議題融入領域之課程,並透過到團諮詢服務,提供縣市課程、教學、教材等資源,強化現場教師教學專業,使性平教育知識及態度能內化為學生的核心素養。

另,為促進教育現場人員理解尊重多元族群之理念及多元文化教育思維,國教署請各機關學校於現行各項活動中,納入「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ICERD)」內容;在新住民子女相關多元文化研習活動中,納入「認識隱微歧視樣態」、「族群友善」、「認識多元文化差異」等,以促進教育現場人員理解跨文化、性別平等的覺察,並建構多元族群之價值觀及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以利消除校園族群歧視,營造校園多元文化氛圍。

臺灣學生在此次公民素養調查的表現優異,教育部表示,新課綱是以學生為學習主體,重視理解、探索到解決問題,不只培養孩子成為終身學習者,同時也是能迎向未來的世界公民,期待藉由新課綱的推動,持續提升我國學生公民素養教育。

(圖由教育部提供)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