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幼教美感新視野─「美感扎根,十年幼成」 幼兒美感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
【台北訊】教育部112年「美感扎根,十年幼成」幼兒美感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於10月28日在實踐大學國際會議廳登場,為展現第2期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美感即生活─從幼扎根․跨域創新․國際連結」美感從幼扎根的重要理念,邀請包含國內外學者專家、幼教美感實務工作者、大學生及一般民眾共襄盛舉,更於現場規劃了「專題講座」、「論文發表」、「實務分享」、「海報發表」及「主題策展」等多元形式呈現,營造更多實質交流的研討空間,促進多元的對話分享。
為了呼應「美感扎根,十年幼成」的主題,本研討會邀請到兩位國際知名幼教學者進行專題演講,帶領與會觀眾從臺灣「在地」和「校本」特色之美感案例園實踐紀錄影片出發,以國際視野和角度開啟雙向對話與交流。
來自美國伊利諾大學厄巴納州香檳分校學者Dr.Stephanie Sanders-Smith教授是瑞吉歐課程的專家,將從瑞吉歐課程重視人與環境互動的角度分析臺灣美感課程與在地的連結性,以支持幼兒在自己的學習中成為積極的主動者。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Dr.Jyrki Reunamo研究員是Reunamo Progressive Feedback教育研究的創辦人,專門研究學齡前幼兒教育和發展的方法,將從「學前教育的創造力取向」來闡述參與美感教育案例幼兒園中,教師如何有計畫性地引導進行幼兒美感教育中的角色扮演遊戲。二場專題講座均將打開幼兒教育領域新的思維。
教育部說明,本次研討會「論文發表」,發表人囊括了臺灣、香港、澳門等地的研究者及幼教現場老師,如臺北市立大學幼教系陳玉婷副教授與國立臺東大學幼教系郭李宗文教授共同探討原住民族地區國民教育幼兒班教保服務人員在原住民藝術美感素養及美感教學實施現況;另有澳門美感教育中心課程設計總監何嘉翹探討澳門幼兒園教師對推行美感教育的態度。希望透過理論與實務交流對話,以呈現近年幼兒美感教育發展趨勢的相關研究。
研討會另安排美感共學社群夥伴進行「實務分享」,從「美感生活」、「美感環境」與「美感課程」切入,以「美感空間」、「音樂」和「戲劇」等三個藝術媒介出發,分享園所的課程轉化與實踐經驗,將美感融入在孩子的一日作息中。如高雄市潛能幼兒園洪素卿老師及曾瓊分主任以「來看囝囡戲」為題,分享戲劇扮演融入幼兒園小、中、大班的不同面貌。小班的教師提供幼兒適當的空間與器材,讓他們自發性地將廚房做菜、醫院看診及美容院美髮等生活經驗扮演出來;而中班的教師以幼兒熟悉的兒歌童謠設計戲劇創意活動,開展幼兒的五感體驗;大班的教師則運用繪本故事,讓幼兒體驗更多更豐富的人物、動作與情節,累積更多的美感經驗。
教育部表示,本次研討會奠基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10年的豐碩成果,提供幼兒美感教育相關領域師長觀摩交流,激盪許多教學靈感。未來將持續向下扎根美感教育,讓幼兒能透過課程教學,自主發揮探索與覺察的潛能,展現個人獨特的創意,連結自身的經驗與想像,在人與自己、他人及環境的互動中對生活周遭的事物產生心靈的感動。更多研討會相關資訊請上美感教育資源整合平臺(https://aew.moe.edu.tw/)查詢。
(圖由教育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