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浪上的夢想家」 蕭菊貞導演&蔣勳老師映後座談

0

〔高雄訊〕(5)日於高雄市立社會教育館演藝廳隆重放映「稻浪上的夢想家」,由金馬獎紀錄片導演蕭菊貞與拍攝團隊,歷時2年跟拍池上農民,揭開稻浪上夢想家們不為人知的故事。池上的優良米質、黃金稻浪和人文風情,都是台灣獨樹一幟的瑰寶,甚至還曾躍上國際媒體版面。而這美麗動人故事的背後,隱含著一段艱辛動人的奮鬥歷程,那是由一位米廠之子和一群農民共同耕耘出來的夢想大道,他們不只創下台灣 20 年來最高米價,也打造出全台灣最具人文藝術涵養的農業小鎮。

蕭菊貞曾任記者、紀錄片導演、戲劇監製等。擅長用攝影機及文字說故事,紀錄片作品充滿感性且觸動人心的力量,極富深度人文關懷。她因為拍攝南迴鐵路紀錄片(片名:《南方,寂寞鐵道》,一度在台東、台北二地往返,每每在池上停留,便被梁正賢、徐月鑾夫妻盛情「餵養」,進而與他們建立深厚的情誼。梁正賢有次問她「怎不拍池上農民的故事?」,蕭菊貞因此做了很多採訪,赫然發現,池上如日中天,其實背後有一隻無影手默默推動著,如果不介紹梁正賢,不闡述他的夢想,整篇故事就缺了引信。  

《稻浪上的夢想家》從陳達的民謠吟唱,展開空中俯瞰如地毯的稻浪畫面,美麗富饒的池上,這背後,是一群人花了二十多年時間築夢的故事:池上人靠著自己的力量,翻轉農村苦情的命運,走路有風。故事的靈魂人物,是建興米廠的第三代,退伍後接下家業的梁正賢,不甘於只做個「扛米包」的繼承人,先到日本考察MOA自然農法,號召農民在池上推動有機米栽種,一開始舊觀念與新知識一定有抗衡,他就默默的直接把有機肥放到農友田梗,即使連續八年虧損,還是以保證收購價格確保農民的生計。他一邊協助農民以科學方法轉型自然農法,一邊又得對抗來自傳統勢力的罵聲,2005年終於爭取到全國第一張米的身分證明「池上米」產地標章。接著,更進一步推動另一個志業—藝術的生活,2009年開始與台灣好基金會合作,在收割後的稻田舉辦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第二場活動開演前雨一直下,雲門舞集打算取消演出,但創辦人林懷民卻說,舞者門要跟觀眾一起淋雨,隨之音樂即下,舞者們翩翩擺動身軀,戶外演出是特別的經驗,風吹著皮膚,汗流下來又被風吹乾,汗繃在皮膚上面,轉身雲在飄、稻浪刷刷作響,台上台下所有人與大自然交融在一起,居民的情感比這塊土地還要黏!梁正賢陸續捐出兩座穀倉成立穀倉藝術館、米倉生活館,一步步將池上打造成不只有冠軍米,也有濃厚藝術氣息的農村。
  特映會後,蕭菊貞導演&蔣勳老師有精彩對談,藝術家蔣勳娓娓述說:從大學退休後,他在池上重新成為學生,跟著梁正賢、張天助等農民,學習「腳踏實地」的哲理,他口中的梁員外(片中男主角)無私的捐出二座祖產糧倉,糧倉早期是使人不要挨餓、大家彼此分享糧食,如今改造成藝術館供當地居民使用同時也分享美,如此捨得、拋磚引玉,帶領池上居民突破窮鄉僻壤困境,不再貧窮、勞苦、保守,這部片子如此健康、美麗、大氣,應可以鼓舞許多在各個角落默默努力的人;蕭菊貞導演也激動的說:池上能夠持續向前,主要是因在地力量的帶頭和公民意識的凝聚。台灣農村以老年人居多,生活步調慢,較為保守、被動,新觀念推動不易,但關鍵推手梁正賢永遠衝在第一線無私奉獻,加上池上人「生命共同體」的凝聚力,翻轉命運不假外求,全靠自己努力。這過程儘管艱難且壓力大,梁正賢一句:「不懂得放棄」、「輸了算我的」一肩扛起!讓人動容。拍完了這部影片,自己彷彿也經歷了自然農法的「淨化療程」,領悟到蔣勳老師所說:「將自己放下,向天地學習」,從中得到安定的力量。池上,是台灣地方創生最具指標的地區,而梁正賢是池上發展的靈魂人物,「共擔池上」是與地方翻轉的故事,會後並邀請本片主角蒞臨現場辦理簽書會。

  高雄市立社會教育館沈伸佑館長表示,該館致力於藝術涵養推廣,非常感謝南六企業股份有限公司長期贊助社教館藝文活動,今天這場活動想必給市民朋友一些啟發,種子種下去不一定即刻開花,但今天的學習和記憶勢必深烙在腦海裡,透過蕭菊貞拍攝的紀錄片與蔣勳老師的對談,讓大家看到來自土地的初衷以及它背後代表的意義。善耕農產品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黃淑娟觀影後表示:同樣為友善耕種努力多年,深知要帶領一群原本沒有共識的人願意齊心共同合作,除了要非常有願力外還要充滿熱忱,原來農夫不只能種農作物,還可以把文化藝術帶入生活中,除了活絡這塊土地也讓居民看見農業的無形價值,農業不是只有生產價值還有文化與資產的無形價值。民以食為天,土地存廢關乎國家糧食自給率,希望這部影片能讓大家重新對農業態度的看法。這場充滿心靈洗滌的特映座談會圓滿落幕,也讓參與民眾在這週末渡過一個愜意的美好時光。

(圖由高雄市立社會教育館提供)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